查看原文
其他

7月20日,股票与房产

布布啃骨头 法乎下 2022-11-25

、(正文共4878字,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)
7月20日,沪指上涨25点,科创50指数上涨1.67%,大盘呈普涨特征。近期的行情没什么好说,和我7月4号的判断差不多:市场有回调的需求,特别是高景气度板块,但调整级别不是很大,所以我不减仓位,也不再增加仓位。

(2022年7月4日推文)此后大盘又有所调整。新能源、光伏先是震荡,近期又逐渐上涨。市场十分有趣,4月26日沪指2863点时,市场不少意见是看空的。前阵子涨到3400点,倒有人担心会跌破3100,也有人觉得到了3000点一定会上车。真的是有意思,如唐朝说的一句话,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在股价最低的时候反而是没钱的,因为进入底部期间,价值投资者就会开心地买买买——从长期看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,为什么要冒着踏空的风险,非要等到最极端的时刻来临呢?渴求买到最低(买了就涨),和渴求卖到最高(卖了就跌),本来就是贪婪。今天做了几笔交易。1、31.76元买入海康威视。今明两天是基金二季报披露的窗口期。其中,我尤为关注易方达张坤先生的持仓变动。海康威视自2020年3季度开始,连续7个季度出现在张坤的十大重仓里,至今年3月底,在组合里还属于顶格配置,仓位打到了9.35%,而今日我惊奇地发现海康威视不再是张坤的十大重仓:在6月底几乎被清仓式减持,说明张坤是看到了些什么。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21年2季度末,当时仓位足足有8%的美团,到了三季度末也被张坤清仓式减持,直至今年年初才回归十大重仓,二季度末占比5%,短短几个月,我并不觉得张坤对美团的逻辑判断根本上发生了变化。按我的理解,这种“清仓式减持”是基金产品规模增大后,张坤对于净值曲线和持有体验上不得不做妥协的体现。而对腾讯和美团不同的处理策略,也反映出张坤对两家企业不同的理解,即他认为,哪怕同样面对反垄断的风险,腾讯的护城河较之其他也要强一些。这种判断最后也反映在股价中。从2021年6月30日至2021年12月31日,美团从329港币跌到了228港币,跌幅达31%。而腾讯则从578港币,跌到了446钢笔画,跌幅达23%。直观上看,在面临同样的风险的时候,腾讯明显更耐跌一些。当然,不仅是张坤先生对海康威视采取了清仓式减持,工银基金的袁芳经理也有类似操作。从2017年2季度开始,袁芳开始将海康威视纳入重仓,并于当年3季度卖出,后在四季度买回,又于18年2季度卖出,于2019年3季度直接买为第一大重仓,又于当年4季度清仓,此后于2020年4季度,又一将其买为第一重仓,此后继续重仓拿了6个季度,于今年2季度清仓。我结合海康威视近年来的月线与袁芳的操作,简单画了个图。以工银文体为例,黄色箭头是持有海康威视的时间。不难发现,从17年上涨阶段的鱼肉基本上是吃到了的,18年回避了整个大跌,19年稍微做了一些操作,也因此错过了20年上半年的涨幅(当然,即便当时不买海康,也是有其他标的可以购买)。最后又于2020年的4季度买入,吃到了2021年整个上半年的涨幅,然后生生把承接了后续一年的大幅回调。我估计清仓是在5月初传闻海康威视受制裁时发生的。海康威视在过去的一年多都在下跌,但张坤和袁芳还一直持有,说明海康威视本身的质地是不错的,要不美国为何要煞费苦心地制裁?投资海康威视之前,我反复问自己,海康威视的技术是不行了吗?城市里是不用监控探头了吗?海康威视是被物联网淘汰了吗?这三个问题很好回答。海康威视股价承压的原因,以及投资者顾虑的风险,主要来自于海外不确定的政策。但也正因为有风险的存在,才有了现在的价格。当然,也有人说前期安防需求满足了,近期就没有需求了。可难道一个摄像头天天风吹日晒,不需要更新换代吗?在确定性的标的面前,我有的是时间。2、35.78买入招商银行。去年8月底我就想买入招商银行了,当时大概46元左右,但最后还是选择买了万科、安琪等。理由很简单,金融版块里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东方财富,却因为还没开通创业板不能买,所以买入招行就是后话了。4月份,招行因人事变动,股价一度跌到了33元,然后又反弹到40元。基本上40元以下的都是好价。7月以来,因某些地方出现的金融与地产风险,银行股价再度下挫,最近招商银行又到了35元的好价格,对此,没有什么好犹豫的。我的逻辑很简单,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,最近层出的一些事儿,反而给买入银行股提供了好时间。这里是不是最低点我不知道,甚至有没有进入底部区间我也不知道,但总的来说,在这个位置买,3~5年的维度看,我还是比较安全的。这个价格也不会吃很大亏,所以就买入。3、8.76买入紫金矿业。紫金矿业是这两天决定买的,属于观察仓。买入逻辑如下:我非常看好福建未来的发展,未来可能不一定去福建工作,但人不过去,钱可以过去。因此,近期浏览了下一些感兴趣的福建上市公司。宁德时代自不必说,福耀玻璃,紫金矿业,兴业银行,福能股份,建发股份都不错。尤其是紫金矿业,在去年2月见顶,将近一年横盘震荡,近期又进一步下跌,我觉得买入不是很亏,作为一个观察仓。如果福建在未来进一步发展,也会利好本地的兴业银行。这方面以后可以留意。此外还加仓了姜诚经理的中泰星元。姜经理的持仓基本上没什么变化,持有标的估值也不是很高,表明他的市场理念基本如一,我也赞同他在季报里的说法:“我们很早就放弃了择时,任凭净值在市场波诡云谲中涨跌,而专注于提高长期赚钱的概率。这一投资框架有些剑走偏锋,但很好用——不争胜,更难败;愿意忍受波动,也未必大波动。”他是一个价值投资的践行者。
在2020年,市场上有很多人在说价值投资,好像投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,吃药喝酒就完事了,持仓都是清一色的贵州茅台与恒瑞医药,有的再加上中国平安,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。现在价值投资简直成了过街老鼠,人人喊打。但凡一个人说价值投资,大家就摆出看孔乙己的样子,嘲笑其高位接盘然后被迫长期持股,自欺欺人。但我记得很清楚。2021年9月,天天基金评论区都是骂基金经理为什么光买酒不买新能源的帖子。而2021年10月,新半军震荡,很多人又开始骂基金经理卖掉酒买新能源追高,什么老鼠仓,高位接盘都出来了。进入11月后市场反弹,新能源势头正猛,这种声音又消失了。等到今年三四月份,很多人又开始骂基金经理买了新能源,却不知盈亏同源,五六月份涨得最好的就是新能源板块。市场总是这个样子,一点变化都没有。现在市场依旧追逐新能源。不可否认新能源赛道很景气,但是这么多热钱一拥而上,使得交易变得无比拥挤。一线的龙头不涨了之后,二线的中盘,三线的小盘开始轮着涨。我始终认为,即便是通过充分竞争的互联网赛道,都能够出现估值大幅度杀跌,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在新能源里出现?对此,我选择回避的态度,也许我以后会介入,但应该不是现在。去年七八月份,有券商将宁德时代的业绩看到2060年;今年六七月,又有知名大V喊出“当下不投新能源,就像20年前没买房”。二季报刚更新,到底是新能源还是非新能源,俨然已经成为国本之争。我觉得这对于资本市场来说,不是一个好现象。最起码市场并不只有一个新能源可以投资,买在无人问津时,卖在人声鼎沸中,我觉得现在还有很多标的更有性价比。知名大V的这句话有一部分是对的,但还不够准确。可以改成“当下不买好股票,就像20年前没买房”。毕竟股票并不只有新能源嘛。未来好的股票比大部分房产的确定性、回报率都要更高。大部分好的股票,经过人的一段时间努力积累,都是可以购买的(20万一手的茅台,要开通港股通才能买的腾讯不在讨论范围内);但是小部分确定性高的房产,很多人因为户口限制或需要验资,是没有资格去买的。
昨天无意中看到了天涯论坛的一个神贴,主楼一个叫KK的大神在2010年8月份对未来房地产走势的看法。简单来说,在他的分析中,房价会不停地上涨,以至于超出大部分人的购买能力,变成有钱人才能去买的东西。之后会推出房产税,但是会通过租金的上涨叠加到无房产的租客身上。这个过程会伴随着地产危机,央企和国企藉此承接大量土地并统一租赁市场,将征收“租税”的权力收回。毕竟房住不炒,并不等于人人都有自己的房子。在他的逻辑里,体质内与体制外是截然不同的。福利房与经济适用房是体制内的红利。不得不说,这种判断有时代性。他称很多人是傻空,即他们并不是没有钱买房,而是不愿意买房,或者总想买到更好的房子,从眼睁睁地看着房价上涨并因此咒骂,心生怨恨。他还指出,在很长时间内,房地产上涨是利大于弊,因为若不是房地产上涨,资金就会涌到农产品和大宗商品上,物价会被迅速抬高,这可不是把大米从5元一斤抬到10元一斤,可能直接抬到了500、1000元一斤,这必然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。他还认为未来房地产行业会出现结构性行情,一线城市有虹吸效应,人口净流入,城市内部好地段的房子越来越多人买,但是一般地段的房子,以及包括广大四线、五线城市的房子,则面临着房价危机。因此大概率房价在一定时期内滞胀,通过社会物价以及工资收入的通胀,来缩小差距。这中间不计算资金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。他总体逻辑比较清楚,但一些用语和观点很明显是10年前的特点,尤其是对体制的看法,这使得他的一些判断不可避免的有局限性。当然我这样评论是带有后见之明。最关键的是,他没有想到出生率会迅速下降,也没有想到近年来出现的躺平、回到县城的现象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2010年南京仁恒江湾城只要2万2一平,而现在成交价在7万5左右每平。2010年,北京一套房子也就100多万,每个月还四五千房贷就行,现在一套房子动辄就五六百万。买房投入资金较大,国家鼓励使用杠杆,持有周期较长,购买房产前左思右想反复考虑,以及过去二十年城市化的大趋势,使得买房上车就能致富成为社会观念里最坚固的思想钢印。的确,房地产投资本来就具有很多优秀投资的特征。这个帖子的意义,并不是他当年说的有多准,或者他说的有多神。10多年后的今天重新看这个帖子,得出的不应该是“无脑买房上车就能致富”这个结论——持有这样的观点,大概率就是韭菜了。毕竟教员曾说过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2008年涨了一波之后,大家都觉得房价会调控,当年大家对买不买房、会不会下跌都吃不准,反复犹豫,左右横跳。倒放电影来看,实际上无论是在2010年买,2012年买,2015年买,都能吃到很不错的涨幅,或者说都是好价格。这能说明以后吗?我觉得未必。这个帖子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,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去思考以后会怎么样。与其说那些人买的是房产,倒不如说他们买的是城市这只股票。当年买的是南京还是北京?买的是这个板块里面的哪一只股票?在交易前如何去分析、如何去把握趋势,其实这才是这个帖子的核心精妙之处。应当知道,无论什么时候买房都是不容易的事情。10多年前一套房子100万,但很多人月薪只有三四千,买房一样是很吃力的事情。况且,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股票可以不买,但是房子却不得不买。坚定志向,节衣缩食,咬牙切齿,掏空钱包才勉强上车,然后随着地段的升值,工资的上涨,几年时间换完了贷款,这才享受到了资产增值的快感。反复几次操作,不仅获得了因地皮抬价带来的房产增值,还享受了将其出租而收益稳定现金流。这看起来和股票很像,但本质上却股票不太一样。股票有价值的根本,在于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善。只有企业本身持续不断的盈利,现金流健康,这个企业的股票才有价值。但是房地产本身并不能产生价值,它兜售的是一种稀缺性。稀缺性的产生,与现实政策,与叙事话语,与想象力都有关系。身处2022年去回顾这个帖子,应当学到的不是当年买房产,而应当是努力在年轻的时候,拓展自己的现金流,拼命地、尽力地、贪婪地将手中的现金换成可以永续增值的资产,这样才能轻松。当年的资产可能是房产,当下的资产可能是股票,任何选择都是有风险的,理性分析下的抉择往往会带来丰厚的回报,这才是这个帖子带来的意义。也是对知名大V那一句“当下不投新能源,就像20年前没买房”最完美的注脚。

2022年7月21日凌晨0时写于南京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